•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北京尊龙凯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尽快走出教育误区

    字号: + - 14

    浙江金华地区一名学生因承受不了过重的家庭学习压力而杀死生母;重庆11岁小学生何某游戏中被几名小朋友活埋;北京的王某因学习问题,被母亲毒打至肾衰竭;广州某大学一新生,因为宿舍没有空调竟然跳楼自杀;北京蓝极速网吧,几名中学生纵火烧死数十人;河南青年黄勇,虐待杀死多名儿童;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酷杀死四名同学。这些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据调查,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1%,一则公开报道的数字更让人震惊: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仅北京、上海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变态的比率就超过50%。中小学调查表明,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接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现在,许多人以为儿童的心理障碍与己无关,殊不知这种侥幸心理往往是灾难的根源。正是家长、教育者及普通医生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酿成了一幕幕悲剧。事实证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涉及家庭、社会的多个环节。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走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误区已迫在眉睫,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和家庭幸福以及个人发展与成长的重大问题。


    儿童并非成人的简单雏形

    笔者到过一所小学,许多老师问“学生总是乱说乱动、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而当我问他们“一年级小学生有效注意时间应是多长?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什么?”时却没有一人能正确回答。将孩子看做成人的雏形,用对成人的纪律要求约束儿童,用成人的心理状态和标准来衡量儿童,已成为许多老师、家长及儿童工作者常犯的错误。我们曾分析过2170多名送到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诊治的儿童,他们都被老师和家长及非专科医生认为是多动症。但检查发现其中真正的多动症仅占17.6%,而大多数都是心理问题! 因此,老师、家长及儿童工作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把眼睛死盯在成绩和纪律上,这样才能造就有用之材!


    防止儿童知识消化不良症

    学习知识需大脑分析、研究、判断、综合、记忆,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知识消化”或”信息消化”。而大量未经系统化、条理化、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抽象知识“盲目地灌入大脑”会使大脑来不及分解消化。 这些未经分析处理的信息过分积贮在大脑后,容易变成一些模糊的概念,长此以往就会“知识消化不良”,产生厌学心理。然而许多家长和老师错误地认为儿童的知识越多越聪明,学校里加班加点,回家大量的作业,星期天、节假日还把孩子赶到补习班。 殊不知过量的知识超过了儿童的承受能力,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儿童气质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可谓老生常谈,但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根据儿童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就不那么简单了。 气质指人类对内在及外在刺激的行为反应模式即如何“做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对教育者而言则有好教育和难教育之分。我们的研究发现,难教育的儿童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活动量大、无规律、对新刺激的初次反应倾向接纳适应度高、反应强烈、情绪欠稳定;而另一类是表现慢吞吞,与上述表现相反。据统计,这些学生至少占学生总数的7%-15%,其中70%长大后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这些儿童主要表现对学习环境适应困难,其中70%于5岁前已表现出异常。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辅导至关重要。如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给好动的孩子一个合理活动的机会,如上课一段时间后当这种孩子坐不住时,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或帮助老师拿东西、擦黑板等,活动过后这类儿童又可专心听讲了;还可用奖惩疗法,循序渐进训练及相互抑制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只采取刻板的教育方式,势必导致具有两个极端气质的儿童不适应。


    防止“心理虐待”

    “虐待儿童”,早已遭众人唾弃,但“心理虐待”问题却少有人知道。 有些老师和家长恨铁不成钢,违背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虽然是一片好心,但事实上是实施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就是指少年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不被满足或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儿童缺少营养会影响身体发育,如果心理需要被剥夺同样会影响心理发展。儿童的心理需要有爱抚、关怀、交友、游戏、自尊、求知及自我实现。负性心理刺激主要指不考虑少年儿童心理特点,过分地强制、不信任、猜疑、讽刺挖苦或误解等。儿童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易走极端,受到猜疑、误解等心理虐待时,不是因无助而绝望,就是破罐破摔成为问题儿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师、家长自认为出于好心,犯了错误还不知道,他们投入全部的心血教育孩子,孩子出了问题,难免急躁,越急方法越简单,心理虐待越严重,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家长、教育者及普通医生要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早日走出儿童心理健康的误区,在竞争的社会儿童更需要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教育指导儿童,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使他们心身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友情链接: